人工智能生成音乐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09-29 16:20:30

人工智能生成音乐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最近流行音乐界最受人关注的新闻,当属国外有位名叫“Ghostwriter977”的抖音(Tiktok)用户,以流行乐坛巨星德雷克和威肯的声音为训练模型,使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生成了一首名为《我心可鉴》(HeartonMySleeve)的说唱歌曲。这首乐曲在抖音和其他网络平台上一经发布便广受关注,获得了超过千万的浏览量。但不久之后,德雷克和威肯所属的环球音乐集团就以“使用旗下艺术家的音乐来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既违反协议,又违反版权法”为由向平台提出了投诉,令其下架。从这一事件中不难看出,尽管当下人工智能创作早已在艺术设计、绘画、摄影等领域中大放光彩,但其为人们带来了新奇听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焦虑。

排除AI生成物在社会利益、法律监管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各种“麻烦”以外,反观音乐艺术本身,AI生成歌曲的出现主要带来了如下问题。首先是促使我们必须重省音乐“真伪”的问题。可AI生成歌曲的出现,预示着未来音乐创作及表演有了逐步摆脱人类主体的可能。在这种语境下,无论是借鉴模仿还是开拓创新的音乐,其皆符合“体现主体内心、无法作假”的框定。因此,以往世上并没有不属于人类的“伪”音乐,也便不存在音乐本质的“真伪”之辩。其次是音乐作品的写作工艺与审美机制问题。当任何艺术的审美活动进入了只有纯粹接收而无实践产出的不良境地,其结果不只是降低欣赏者自身的审美能力与素养,更可能直接导致这一艺术形式的彻底灭亡。最后是音乐作品存在方式及其意义把握的问题。无论音乐作品意义的呈现有多么复杂,其始终基于当下及过去之人的意向赋予及体悟。可以说,人类一直在利用有限的躯壳与工具尽可能地促成音乐作品的繁衍与意义生成,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为后人留下生命印记,从而保障人类文明及情感的代代延续。但我们可以想象,AI生成的未来音乐作品将产生全新的存在方式,即以一种与现有人类生命经验大相径庭的“新生命”经验存在。当它来临时,人类是否会被自己亲手创造的AI排除在音乐审美的大门之外?亦或是接受肉身的改造以便融入其中?这当然只是本人赛博朋克式的遐想,但更是对音乐艺术从“太初有声,声音与人同在,声音就是人”(韩锺恩教授语)变为“太初有声,声音与AI同在,声音就是AI”的担忧。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14324.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音乐创作 审美机制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