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资本流动是市场的晴雨表,那么密集出现的“AI短剧”关键词正在上市公司财报中划出一道显眼的增长曲线!
昆仑万维2025年Q1财报显示,其AI短剧平台DramaWave月流水突破1000万美元,海外下载量超3000万次;快手“可灵AI”商业化收入单季度达1.5亿元,成为增长新引擎;中文在线更借AI技术将海外短剧量产成本压缩80%,建立超1000部多语言剧库……据 Sensor Tower 报告,2024 年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达 1.7 亿美元,而中国玩家包揽收入榜 Top5。与此同时,政策东风呼啸而至:上海对 AI 短剧项目最高补贴 100 万元,深圳研发资助达 200 万元,广东技术扶持上限飙至 1000 万元。一切迹象都在显示,AI 短剧已从技术试验场迈向商业化深水区。那么,AI 短剧商业化到底有哪些利好?其底层逻辑是什么?当前已探索出哪些成熟路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 AI 短剧商业化的全貌。
近年来,短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而 AI 短剧作为其中的新生力量,也共享着这一增长红利。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 52.4%,这意味着全国一半以上的网民都在观看微短剧,市场基础极为庞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AI 短剧所在的微短剧市场增长动力依然强劲。2024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 504.4 亿元,展现出惊人的市场潜力,2025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 634.3 亿元,2027 年有望突破1000 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I 短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推动整个微短剧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4年2月,广电总局《关于促进网络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鼓励“AI+短剧”融合,随后全国十余省市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广东对影视科技企业最高补助1000万元,上海打造国家级AI短剧产业园,广西筹建“1+N”AI摄影棚集群。北京对动漫影视项目支持300万元,郑州设立互动短剧研发基金。广西搭建“AI+微短剧出海平台”,提供多语言翻译支持;深圳邀请国际团队构建推优体系。当文化输出上升为国家战略,AI短剧成为突破“奈飞结界”的奇兵。可以确定的是,地方政府已然将视频大模型视为新基建竞争的核心筹码。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以及 各地的利好政策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创作者开始涌入 AI 短剧领域。无论是专业的影视制作公司,还是怀揣梦想的个人创作者,都希望能在这个高速增长的新赛道中分得一杯羹,这也进一步加速了 AI 短剧市场的扩张。
AI短剧商业化的底层逻辑:重塑成本结构
如果从根上儿说,AI短剧的爆发其核心驱动力,在于AI技术对传统影视制作成本的革命性重构!
传统短剧制作是一个复杂且昂贵的过程,涉及剧本创作、演员招募、场地租赁、拍摄设备、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国内为例,单部 100 分钟短剧的制作成本通常在 30 - 50 万元,若在海外制作,成本更是高得惊人。高昂的制作成本不仅限制了短剧的产量,也使得许多中小创作者望而却步。AI 技术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对短剧制作的成本结构进行了重塑。·借助 AI 技术,剧本创作可以通过 AI 辅助工具快速生成大纲和情节框架,大大缩短了创作时间;·演员方面,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演员逐渐成为可能,这不仅降低了演员的片酬成本,还避免了因演员档期、演技等问题带来的风险;·在场景搭建和拍摄上,AI 生成的虚拟场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呈现出逼真的效果,减少了对真实场地租赁和搭建的需求;后期制作中的特效、剪辑等环节,AI 技术也能大幅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综合来看,AI 短剧的制作成本可降至传统真人短剧的 20% 左右,原本需要 30 万元制作的短剧,借助 AI 技术可能 6 万元左右就能完成。除了成本降低,AI 短剧在制作周期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短剧制作从筹备到成片往往需要数月时间,而 AI 短剧凭借其高效的技术手段,制作周期可缩短至 10 天左右。例如,快手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从剧本到成片仅用 2 个月,较传统制作周期压缩 70%。央视的《中国神话》实现全流程 AI 生产,单集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 1/5。
再如一站式AI影视创作生成平台【幻舟AI】,在AI短片生成过程中,无需制作过程中多平台切换,一站式操作即可;剧本图像分镜生成时,使用MJ等工具可以一键批量生成批量修改,效率提升10倍;剧本图生视频分镜时,使用Runway、Luma、Kling、HailuoAI等视频模型,批量生成,随时切换模型生成抽卡。而且,根据故事或分镜策划,自动生成剧本,可以导出剧本自由修改,导入剧本一键生成所有MJ图片分镜提示词和视频分镜提示词。批量操作分成生成,实现10倍效率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AI的发展,AI动漫短剧相较真人短剧的优势也变得明显起来——制作更简单,成本更低廉,题材更开放。其战绩也相当喜人,据中国证券报,2024年中文在线也推出了近百部AI漫剧,总播放量突破30亿次。另外,全AI制作的漫剧《狱界锁妖局》帮助花生书城累计消费金额突破110万元,也印证了AI漫剧的市场潜力。在 AI 短剧的发展过程中,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商业化路径,目前已经形成了3种较为常见的商业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互动增值模式
深度互动与增值服务模式是 AI 短剧商业化的一大亮点,它打破了传统影视观众被动观看的模式,赋予观众更多参与剧情发展的权利。
在这种模式下,观众可以通过付费解锁特别剧情、改变剧情走向、与剧中角色进行互动等,这种 “我的剧情我做主” 的互动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
同时,还会设置一些限时优惠、会员专属互动等活动,刺激观众进行消费。比如,推出会员制度,会员可以享受更多免费的互动剧情解锁机会,以及优先体验新上线的互动剧集等特权。通过这种深度互动与增值服务模式,创作者和平台能够从观众的付费行为中获得可观的收入,实现商业变现。
核心:将线性叙事升级为“互动剧集”,用户付费解锁剧情分支、专属结局或深度互动功能。
实例:昆仑万维DramaWave的“角色对话”功能是典型雏形,将互动元素内购化是此模式演进方向。商业化广告植入在 AI 短剧中也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与传统广告植入生硬突兀的方式不同,AI 短剧凭借其原生创作的优势,能够实现广告场景与剧情的自然融合。对于广告主来说,更愿意为这种精准、高效且用户接受度高的广告投放方式支付费用,从而为 AI 短剧创作者和平台带来广告收入。同时,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实现根据不同观众的兴趣偏好和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广告植入,进一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和商业价值。核心:利用AI生成能力,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将品牌元素、产品功能自然编织进核心情节/场景,规避传统植入的生硬感。优势:更高的品牌合作溢价、更优的用户接受度、真正的“品效合一”。实例:快手“可灵 AI”2025Q1 收入 1.5 亿元,其中 60% 来自品牌定制短剧。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对短剧这种新兴内容形式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且市场潜力巨大。今年上半年,全球超4.7亿人次下载了中国的短剧,海外市场相关APP的收入达到10.9亿美元。中文在线推出的AI动漫短剧《愤怒的吸血鬼》在Sereal+平台面向北美用户发行,美漫画风结合吸血鬼元素,吸引了大量观众。核心:凭借压倒性的成本效率优势(如中文在线案例)和AI翻译/本地化能力(如广西“AI+微短剧出海平台”),快速抢占全球新兴短剧市场。潜力:AI驱动下,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分发”的路径显著缩短,文化出海效率提升,迎合国家战略。实例:中文在线、井英科技在海外推出的 AI 短剧就获得了佳绩,便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的关注。对于玩家而言,时间窗口正在收窄:头部大厂依托资源在技术与平台层面加速内卷(如快手孵化计划、抖音技术展示),中小团队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锤炼出AI应用的独家“技术绝活”(如在特定品类生成质量突破、互动设计创新),要么深度绑定稀缺/优质IP打造护城河。最终的竞争,将回归到如何以“技术赋能创意”而非“技术替代创意”的核心命题上。只有当AI短剧能稳定地产出兼具 技术表现力、情感深度和叙事魅力的内容时,资本描绘的增长曲线才能真正转化为用户心甘情愿为之付费的“真金白银”。终极考题或许正在不远处:一部由AI实时生成剧情、角色深度互动、并依据观众弹幕动态调整的短剧,能否真正触动人心?这不仅关乎单部作品成败,更决定着AI短剧能否从“资本宠儿”蜕变为真正的“大众艺术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