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07-04 08:20:30
随着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名字中包含“ChatGPT”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产品。这些产品涉及商标侵权、虚假服务和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
这些产品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免费试用,一旦免费次数用尽就开始收取费用。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储江表示,此类产品在网络上的活动可能违反《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刑法》相关规定。
在微信上,可以发现一系列与ChatGPT“沾亲带故”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有不少注册时间都是在ChatGPT“出圈”的今年。但最新搜索显示,名字里出现ChatGPT的公众号已几乎没有。一个公众号这两天频频改名。由此可见,网络上此类产品鱼龙混杂,且构成消费陷阱。
ChatGPT的开发者、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在微信上,“ChatGPT在线”的运营商为上海熵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最新信息显示,“ChatGPT在线”已经更名为“AI对话|智能写作问答”,但依旧可以看到在公众号提供相关服务,公众号的头像也删除了ChatGPT的官方图标。但从该公众号上添加的客服名称依旧是“ChatGPT在线客服”。储江表示,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产品,由OpenAI享有其一切的财产性权益,这其中就包括作为产品/服务来源标识的“ChatGPT”名称。但储江表示,我国《商标法》主要保护的是注册商标权。
除了使用ChatGPT的名称、商标外,一些公众号、小程序还会声称自己将ChatGPT的服务通过技术手段“转接”至国内,以方便用户使用并收取费用。但是,是否真的是“转接”而来的ChatGPT服务呢?如果相关公司使用其他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服务,却声称使用了ChatGPT服务,存在对其服务进行虚假宣传进而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则有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虚假宣传行为如果造成消费者损失的,还应当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的对应责任。
将ChatGPT服务“转接”至微信,不是一个官方行为,这意味着转接行为属于利用ChatGPT服务“食人而肥”的行为,是对OpenAI正当经营权益的侵害,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在我国,未经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建立或租用专线等其他信道开展跨境经营活动。如果这些公司采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方式为用户链接ChatGPT服务,则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微信扫码咨询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快讯
推荐
阿里Accio中文版上线!一键搞定复杂采购
2025-08-19 09:13
视频“用嘴编辑”的时代来了,但钱包顶得住吗?
2025-08-15 17:59
智谱新模型GLM-4.5V全面开源,玩家们有福啦!
2025-08-12 17:56
扎心文案+AI插画=爆款!揭秘8万赞视频的制作全流程
2025-08-12 10:08
GPT-5没你想的那么好,附实测体验~
2025-08-11 11:07
一站式搞定AI绘图+视频,AI短片效率飙升的秘密在这儿!
2025-08-08 09:26
打工人新神器!10款国产AI,让你告别996!
2025-08-08 09:24
豆包视觉推理深度体验,AI也能“边看边想”了!
2025-08-08 09:19
300美元的AI男友来了!马斯克的情感生意从女友做到男友
2025-08-01 17:56
Agent智能体:2025年企业新员工,月薪仅需一度电?
2025-07-30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