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07-04 08:20:30
随着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名字中包含“ChatGPT”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产品。这些产品涉及商标侵权、虚假服务和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
这些产品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免费试用,一旦免费次数用尽就开始收取费用。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储江表示,此类产品在网络上的活动可能违反《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刑法》相关规定。
在微信上,可以发现一系列与ChatGPT“沾亲带故”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有不少注册时间都是在ChatGPT“出圈”的今年。但最新搜索显示,名字里出现ChatGPT的公众号已几乎没有。一个公众号这两天频频改名。由此可见,网络上此类产品鱼龙混杂,且构成消费陷阱。
ChatGPT的开发者、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在微信上,“ChatGPT在线”的运营商为上海熵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最新信息显示,“ChatGPT在线”已经更名为“AI对话|智能写作问答”,但依旧可以看到在公众号提供相关服务,公众号的头像也删除了ChatGPT的官方图标。但从该公众号上添加的客服名称依旧是“ChatGPT在线客服”。储江表示,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产品,由OpenAI享有其一切的财产性权益,这其中就包括作为产品/服务来源标识的“ChatGPT”名称。但储江表示,我国《商标法》主要保护的是注册商标权。
除了使用ChatGPT的名称、商标外,一些公众号、小程序还会声称自己将ChatGPT的服务通过技术手段“转接”至国内,以方便用户使用并收取费用。但是,是否真的是“转接”而来的ChatGPT服务呢?如果相关公司使用其他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服务,却声称使用了ChatGPT服务,存在对其服务进行虚假宣传进而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则有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虚假宣传行为如果造成消费者损失的,还应当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的对应责任。
将ChatGPT服务“转接”至微信,不是一个官方行为,这意味着转接行为属于利用ChatGPT服务“食人而肥”的行为,是对OpenAI正当经营权益的侵害,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在我国,未经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建立或租用专线等其他信道开展跨境经营活动。如果这些公司采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方式为用户链接ChatGPT服务,则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快讯
推荐
用Deepseek写AI绘图提示词,像呼吸一样简单!
2025-02-19 16:12
你以为AI绘画是黑科技?其实早成了“路边摊生意”!
2025-02-19 10:15
Flux爆火,全网最全面最详细的Flux使用教程!
2025-02-18 14:19
用AI如何创作音乐,实战教学来啦!
2025-02-17 17:23
MidJourney让你秒变绘画大神,从零开始画哪吒!
2025-02-17 14:56
AI应用新境界:让人工智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2025-02-14 15:45
AI短片革命:当创作遇上智能,人人都能成为导演
2025-02-14 14:53
AI狂潮下的人类职场:是失业危机还是进化契机?
2025-02-13 16:53
开启影视创作新纪元,效率提升 10 倍的神器来了!
2025-02-13 15:11
深度解析DeepSeek:当AI技术照进创作产业的未来
2025-02-12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