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身份与边界探索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10-09 23:07:17

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伴随着机器对人类的模仿,从早期模仿动态的拟人机器装置,到今天模仿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算法,机器的形态和思维逐步展现了其“拟人性”上的成熟。随着近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出指数性增长的趋势,生成对抗网络(GAN)、扩散模型(Diffusionmodel)等深度学习算法极大提升了AI在艺术中的表现能力。以OpenAIChatGPT为代表的海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eneratedcontent,AIGC)的出现,带来了人机协同的新革命。算法生成的文字、图片甚至影像的质量之高,令人难以分辨其作者究竟是人类还是机器,历史上艺术这一原本独属于人类话语权的产物首次出现了创作主体的混淆。但在AIGC普及的过程中,机器创作仍然缺失了某种与人类心灵的联系。一方面,AI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理性摹写生成图像,其技术的基本逻辑无法带来真正原创的艺术风格的诞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目前的内容生成仍是不可解释的,它仅仅呈现一个结果而不能解释作品中包含的理性或感性逻辑。而人类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来创新与背后思考的价值。如何发挥人类与机器之间“身份”的协同,是探索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边界的起点所在。

人机协同创作方法的探索

在大规模AIGC内容产出的今天,人与机器分别以何种身份达成了何种交集?本文将结合艺术中创作者身份与创作边界的视角,带来AI与艺术创作协同的几种基础模式。

艺术家作为人机关系的设计者

人与机器的第一层创作关系,是艺术家作为人机关系的设计者,机器则成为人机关系的链接与沟通者。在传统的交互设计中,人与对象之间的交互往往是被人类可解释的数据转化的体现,而人工智能的不可解释性却带来“非人类”的读写,通过新的身份视角,成为沟通艺术中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链接者。

例如,艺术家在武汉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中的作品《水曰》就使用了AI声纹情绪识别技术进行互动。观众可以通过湖岸边的交互装置完成对水的倾诉,水在理解了每一段话语的情绪后,会以涟漪作为水的原生语言予以观众回应。艺术家将AI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语言的转译者,带来了新型的人机关系,也重新塑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链接关系。

艺术家作为AI算法的架构者

人与机器的第二层创作关系,是艺术家作为AI算法的设计者,机器则成为架构背后的“机器智能”表达者。在以算法为代表的生成艺术(Generativeart)中,算法的结果往往被认为是理性而冰冷的,它来自预先被设定好的语言与规范。而AI算法的不可解释性却能为其带来非理性的“感性”一面,人类创作者则可以为其设定这种机器感性背后的认知基础。

例如,艺术家在《有趣的世界》装置二中使用了AI图像识别技术、谷歌地球以及虚拟地图引擎开发的交互式叙事装置。通过具有修辞性的文本及参数,AI直接生成作画。艺术家提供图像参考与辅助设定,AI成为了图像生成的主导者。通过“写”将原有的元素打散、解构,带来新的意义生产路径。

艺术家与AI互为内容的引导者

人与机器的第三层创作关系,是艺术家与AI互为内容的引导者。今天的艺术家与算法可以在内容的各个层面达成多元的深度协同,成为彼此创作上的引导者与执行者。

例如,《三联生活周刊》纪念版AI数字艺术项目包含两部分,体现了人机协同的两种不同的内容引导模式。在项目一中,AI高效地完成了图像提炼的过程,提供了辅助思考的素材,艺术家则是最终图像的主导者;在项目二中,AI直接生成作画,艺术家提供图像参考与辅助设定,AI成为了图像生成的主导者。两种不同的“人机共谋”式的创作方法,将人工智能对于“读”和“写”的不同优势与人机协同结合,带来新的意义生产路径。

结语

艺术创作自诞生以来,艺术家与其使用的媒介便不断发生新的碰撞,对于身份与边界的探寻未曾停息。今天,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以合作的姿态去面向未来,去接受不确定性,是我们保持创造力发展的法则之一。对于人工智能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艺术家与机器之间应该保持对彼此身份定位的开放性,从而带领“AI+艺术”突破理性的边界,达成感性的体验。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16073.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AI艺术 AIGC 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 数字艺术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