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观察 >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心理学不能解决我对很多问题的疑问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心理学不能解决我对很多问题的疑问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17-11-22 13:53:48

他是北大心理学博士,清华博士后。但是他不像一个学究。

美国APA提出的权威心理学研究标准,他却觉得怀疑。

他是在知乎有30万跟随者的大V。

他说自己不是专家,只想在漫长的心理学研究生涯里提出一些,更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关注女性的建议。

他是李松蔚。

1.png

“我不太爱贴标签”

在《嫌疑人X的献身》里,数学天才石神是异常冷静、充满逻辑的强大形象。遇上靖子之前,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数学试题是他的全部娱乐。他眼中的数学,不止是简单粗暴的数字公式,里面还有一个浩瀚且神秘的思辨世界。

高中的李松蔚也是,他非常喜欢数学。他高考考上了北大,但在填专业的时候与喜爱的数学专业失之交臂,去到了他完全不了解的,听上去很像文科专业的理科专业——心理学专业。

李松蔚是四川的,四川的孩子考北大有多难呢?一个普高全校第一都不一定能上,一个市州分数最高的,嗯,应该有机会上了。

李松蔚的性格喜静,“我喜欢坐在那里想,不太爱动。物理化学那样瓶瓶罐罐需要搞很多实验的专业我不是太感兴趣。”他笑着说,“我以为心理学专业不用做太多实验,可以坐在那里想,结果不是这样的。”

我试图从他口中探听一些关于心理研究的实验样态,从侧面描写他的专业性。他却轻描淡写地略过,告诉我,他觉得这些并不是太重要。

“我其实不太爱谈这些,我觉得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对很多问题的疑问,其实就是给我贴上一个科学的标签。”

“那你觉得在研究过程里什么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呢?”

“哲学和思辨吧。”他想了几秒,这样告诉我。

“我常常觉得怀疑”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松蔚曾多次回到家乡四川,从事灾后心理重建的工作。

但就是这样一个北大心理学博士,站在受灾严重的村子里,拿着标准的心理调查问卷,觉得怅然若失。

“因为那一刻你觉得他们根本不需要你,平时在学校研究的东西离他们太远了。你看看这问卷里都是些什么内容,你一周会有多少次做噩梦?你最近有没有食欲不振?他们在这个时候不关心这些啊。”

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些问题是必要且符合规范的。但是你在那个时候要抓着一个刚刚经历完可怕天灾的村民问这些,他会觉得你是个神经病吧。

由美国制定的诊断标准在推往世界各地时,它忽略了很多文化差异性。

李松蔚作为一个博士后,其实对他自己一直在学习的临床心理学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他有很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可能在科研领域是不被允许的,没有人会去在意的。

他说如果他真的去当了教授,那么他会在申请课题、写论文这些事里慢慢地被同化,被同化成一个符合标准的东西。他突然紧张起来“我不是反对科学,科学很好。但我想有一种更鲜活的方式,让我在一个还有想法的时间去提出一些概念,探索一些问题。”

“我不应该说这些的。”他说。但这一刻我觉得特别理解他,宗教的角度可以给万物解释,科学还不行。真正的学者总是抱着审视的态度。

2.png

“很少人关注妈妈本身”

李松蔚的朋友崔璀曾经问他一个问题,崔璀夫妻俩白天都要上班,孩子放在姥姥家姥姥帮着带,每天晚上崔璀去接孩子回家睡觉。但是孩子平时在姥姥家习惯了,不想回家。姥姥心疼孩子,说就让他在我这儿睡吧。崔璀问李松蔚“有没有科学研究能向姥姥证明,孩子小时候跟父母睡比较好?”李松蔚回答她:“是你想跟孩子一起睡,你不要打着孩子的旗号”崔璀说“对啊”,李松蔚半开玩笑的说“你想就去求他啊!“

李松蔚告诉她:“你就跟他提要求,今天妈妈想跟你睡。或者跟他谈条件,你今天跟姥姥睡可以,但明天就得跟妈妈睡了。你想跟孩子睡,这是很正常的。不必非得借着育儿科学的理由。这也是一个妈妈的正常需要。”

崔璀很震动,那个时候她完全没想过,在孩子面前,她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李松蔚也很震动,崔璀事业有成,是吴晓波得意的关门弟子,身兼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OO、智慧狮(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头头是道基金董事等多重身份,她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事业女性,可她竟然也觉得,妈妈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

李松蔚还说,他有一个朋友,可能产后有点不舒服,不太想吃东西。但是那位朋友的婆婆开口竟然说得是,“吃点吧,不然不产奶的!”

可能那位婆婆不是坏心,出发点确实是想让儿媳妇吃饭。但是这样的表达也展现了一种特殊的“中国式思维”。在每一个家庭里,可能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了。那妈妈自己呢?

最近沸沸扬扬的“榆林孕妇跳楼事件”更是让我们加深了思考。

那……妈妈自己呢?

他们一起创办了公众号“MOMSELF”。

也一起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课程《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他们希望做那“第三只眼睛”,帮助那些想要成长和改变的女性来看问题。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李松蔚读博士的时候有了女儿,他慢慢把关注点移到家庭,往系统式家庭治疗师的方向走。与其治疗“人”,他更倾向于治疗“关系”。

在喜马拉雅课程“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中,有李松蔚针对丧偶式育儿的独到观点:“我们是怎么变着花样,把爸爸‘赶’出了养育孩子的领地的?”

针对“抑郁症”等标签,李松蔚则说“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标签吸引,有时会因此变得偏狭”。

针对亲子关系,李松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你”,把孩子真正当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来沟通和交流。

有一个案例是,一个小孩子很拖拉,但大人急着要出门。但小孩子动作很慢,大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会很生气,去吼那个孩子,“你怎么那么慢,你为什么不能快一点?”他会去要求那个孩子。

在李松蔚的课里,他不会像其他育儿课程给出技巧,第一步,你应该怎么说,第二步,你应该用什么方法。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简单给出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孩子。

那怎么办呢?

3.png

你想让孩子出门快一点,到底是“你”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你如果这么去想的话,可能你就开朗很多,这个事情是“我”的需求,孩子干嘛要快点?他慢慢穿衣服,慢慢看电视,这是“他”的需要。

这个时候你需要他的配合。具体的技巧他也会在课程里讲,但他想先改变的,是你的思维。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会吼孩子,因为他潜意识认为,“我想快点出门,你凭什么不配合我?你看我都这么忙了,你为什么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事?”

他想改变的是你的观点。

这个课怎么影响了听课的人。这里需要加用户反馈。

有意思的是,李松蔚的理论还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女儿。有一次,李松蔚和妻子吵架,女儿去找妈妈讲故事,妈妈说:“我现在心情不好,不想讲故事。”女儿说 :“我知道,因为你和爸爸吵架了。”“对啊,你自己过去玩一会吧。”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四岁的女儿对妈妈说:“你和爸爸吵架是你和他的事,不是你和我的事。请你现在给我讲故事吧。”

“博士光环以外”

一名知乎名叫佳佳君的心理学硕士是这么评价他眼里的李松蔚的:

“在我眼里他真是人生大赢家。北大的光环、钱铭怡的高徒、心理学的博士、清华的工作、北京的房子、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宝宝、惊世的才华、绚烂的文笔、巨大的影响力、财务也自由... ...我还能写好多好多。这其中的每一项我都羡慕的要死,也长期处于对李松蔚老师的膜拜和自己的自卑当中。

我读他的文章,看他的视频,听他的分答,查他的资料,搜他的论文。我越看,越觉得他好,越看越觉得他棒。也越是这样,心理就越自卑,越自惭形秽。心里总有一个声音,他妈的我怎么这么挫,什么都不行,看看人家李松蔚,人生大赢家,好羡慕(都轮不到嫉妒的份儿)。就这样蹉跎了好久好久,直到我去看了心理咨询师,我大概明白了——我被一些东西蒙蔽了双眼。我是选择性关注了而已。

李松蔚老师固然很好很优秀很强大,但与此同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奋斗和坚信,他的幸运与泪水,他的挫折和无奈,他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机遇。正如他在文章《被偷走的时间》里所说,

女儿两三个月大的时候,我正在为博士论文抓狂。

每天都在懊恼,对着电脑抓头发。一个字都写不下去,又感觉累得要吐血。工作没有着落,经济上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偏偏女儿那时闹觉,睡不着时就哭,只有我抱才肯消停。我抱着她摇来晃去,焦躁得满屋乱走。明知她听不懂,仍是一个劲地催促:“赶紧睡觉!你不睡,耽误的是老爸的时间!”

这种艰辛与痛苦,非亲身经历所不能体会也。还有他给怀孕时的妻子打车时的经历,他写不出博士论文的经历,他社交恐惧的经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经历,全都被我忽略了。”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74.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心理学 人物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相关快讯

ChatGPT,Midjourney,文心一言,文心一格,bing新必应,Stable diffusion,文心一格,稿定设计,墨刀AI,mastergo,Adobe Firefly

短视频知识人物影响力榜

查看更多

新知榜独家 {{faTime.effecttime}}发布

总榜

人物 领域 粉丝数 影响力指数

{{item.manIndex}}

{{item.nickname}} {{item.field}}

{{item.fs}}

{{item.effect}}